“前不久,有個朋友去超市買柑橘類水果,本來是很平常的一件事,但因為他平時比較忙,很少逛超市,看到琳瑯滿目的水果種類,他被難住了,最后給我打了個電話。”惠農網CEO申斌分享了這么一件趣事,“他和我一樣出身農村,那天,他走到超市的水果區,發現柑橘類水果細分了東江湖蜜橘、雪峰蜜桔、麻陽冰糖橙、贛南臍橙等多個品種或品牌,一時不知如何挑選,他知道我這十年一直在做農業行業,所以咨詢了我一下。”申斌說,后來兩人見面,朋友還感嘆了一番,他一直以為橘子就是橘子,橙子就是橙子,沒想到如今有這么多品牌和品種可供選擇,虧得自己還是農民的兒子,竟不知道農特產品走出去這么遠了。
十年彈指一揮間,從買產品選品種,到買品牌,再到買哪個地方的品牌,每個人根據自己的喜好都能給出很多個答案。這背后,是整個農業行業的進步。
農業發展根源問題,通過新技術從根本上得以解決
申斌出身于湖南邵東農村,關于童年,申斌記憶最深刻的是每年夏天父母種成的大西瓜,而一次跟隨父母到鎮上集市賣西瓜的經歷,讓“農二代”申斌打小就在心里暗暗發誓,將來一定要做點什么,改變農民的生活。
“為了省兩塊錢車費,父母趕早去地里摘上百斤西瓜,然后挑著西瓜走五公里的路到集市,可是,一天下來收入最多只有二十多塊,有時候只有十塊左右。”申斌說,自家種了幾畝地西瓜,可是每塊地里種出來的西瓜甚至一塊地里長出來的西瓜,甜度和大小都不一樣,那時候買瓜的人都會要求先嘗后買,好吃的大家才買,不好吃的降價都不好賣,這是農產品的標準化問題,也是農產品生產過程中普遍存在的現象。
農民常掛在嘴邊一句話:“收成好不好,關鍵看苗子”,這也是農產品標準化的根源所在。為了讓農產品品質如一,申斌帶領國內專注做農業B2B服務的惠農網立足生產源頭,從嚴控種苗選取、供應,到整合農技專家資源對生產種植進行指導解惑,再到品控標準和冷鏈物流體系的建設,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產業服務體系,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產銷一條龍,給了農產品不“翻車”的底氣。
(惠農網平臺果苗嚴選商城,堅持“三重嚴選”)
這也是為什么申斌一直推崇平臺“嚴選商城”的原因。如名字所言,商城對產品基地、果苗貨源、商家服務堅持“三重嚴選”,并針對果苗品種、根系形態、外觀大小及無檢疫性病蟲害等設置了嚴格的出品標準,幫助農戶規避種苗選擇貨不對板、劣質假苗等風險。同時,整合全國上千位農技專家力量為農戶提供科學種養指導。為了幫農民生產把好第一個關,惠農網投入了許多的時間和精力。
生產有了底氣,銷售要實現協同,這也是農業生產中的第二個關——銷售鏈的打造。在全國80多個縣域,惠農網通過不斷完善當地冷鏈、物流等產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開展供應鏈標準化和產銷對接服務等,深度協助各地完善產業供應鏈,暢通農產品出村進城渠道。
(東安特色農土特產豐富,惠農網通過助力當地完善產業供應鏈,助力農產品實現上行。)
湖南東安是傳統農業縣,資源稟賦優勢突出,擁有東安雞、舜皇山土豬、柑橘、沃柑等特色農副產品,但一直“處在深閨人未識”。
惠農網走進東安后,從當地農產品上行、農村站點物流體系建設等版塊著手,為當地打造“人+貨+站”電商發展模式,建成1個2000平方米的縣級電商公共服務中心、2家鄉鎮電商服務中心和85家村級電商服務站點,開設村級物流站點85個,開通3條物流配送專線,實現了農村物流次日達,推動農產品出鄉進城、工業品下鄉進村。同時,給東安雞、紅薯干、血鴨、干米粉等在內的16款農產品制定了標準化生產流程、產品商品化處理流程及網絡流通標準,一批東安特產成為市場“香餑餑”,當地鄉村振興釋放新動能。
農民實現富裕富足,不僅抓增產也要創增收
當農產品跨過生產難題、隨著產業鏈條走到市場的時候,新的挑戰又出現了。由于農產品同質化嚴重,“百縣一品”競爭激烈,單個農產品或區域農產品難以在市場上賣出好價錢,更重要的是造成了大量農業資源的浪費。
為了破局,一方面,越來越多的農產品走向品牌化塑造之路,從萬千品種中打出“差異化”,另一方面,借助市場大數據監測市場行情,掌握商品供應和價格走向,反向調整種養結構,避免種多以及低價賣好貨。
(在全國,惠農網累計打造和服務農業品牌近百個。展銷會上,麻陽冰糖橙深受青睞。)
惠農網在幫助全國80多個主產區完善產業供應鏈的同時,從縣域、企業和產業的實際出發,針對農業產業“品種多、品牌少”的問題,對縣域特色優質農產品進行重點開發。通過提供品牌培育服務,幫助單個農產品、企業和主產區打造產品品牌、企業品牌、區域公用品牌。在全國,惠農網累計打造和服務農業品牌近百個,包括“洞口雪峰蜜桔”“麻陽冰糖橙”“瀘溪椪柑”“靖州楊梅”“桂陽和米”“南縣稻蝦米”等網紅品牌,一個又一個“鄉貨”變成電商市場流通“香貨”,農產品實現優質優價,農民收入增加。
通過品牌賦能,目前,麻陽冰糖橙已經成為湖南單品銷量最大的“電商水果”之一;桂陽和米作為農業品牌產品代表,在第二十三屆中國中部(湖南)農博會上一鳴驚人,獲得“最受歡迎農產品”獎,展會現場一米難求。
(惠農網大數據產品,已經被充分運用到農業生產銷售各環節。)
不僅如此,惠農網創新運用數字化手段賦能農民種養,從源頭上減少生產過剩和資源浪費。通過惠農網開發的數字農業農村云平臺,不僅可以把生產者、生產資料、生產工具進行整合,實現資源的合理分配,還能對農產品的生產過程進行精細化管控,降低客觀因素帶來的風險。同時,利用惠農網十年來積累的市場大數據,對市場行情進行科學合理的研判,農民種什么最好賣、種多少能滿足市場需求、產品什么時候出手以及產品賣向哪里能得到最優價,大數據助力農民增產又增收。
通過“品牌化”+“數字化”雙輪驅動,惠農網為農產品建立廣闊的上行渠道,真正實現農產品價值提升和產業興農,幫助農民闖過第三關。
農業行業良性競爭的關鍵,在于農人理念的轉變
作為農業行業代表,申斌曾在出席2022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時表示,對于農業現在的行業發展來講,最大的挑戰仍然是農業主體理念的改變。
(惠農網已在全國完成各類線下電商培訓超3000場,鍛造了一支逾20萬人的鄉村振興“電商生力軍”。)
在解決了農產品產銷的三大痛點后,惠農網就開始著手幫助農人轉變產銷理念。通過建立線上線下全覆蓋的人才培訓體系,不僅幫助農民解決基礎生產及種養難題,更是引入了電商、品牌、營銷、大數據、IP、直播等專業課程,通過專家授課、主播培訓、以賽代訓等方式,持續不斷為鄉村振興孵化新農人,通過人才賦能讓整個行業實現良性競爭。
以前農民種地靠經驗,看天吃飯,隨著“新型農民”職業興起,部分農民種養觀念得以更新,農技需求越來越大。鑒于此,惠農網在平臺推出“農技學堂”這所“開放式大學”,整合了畜牧師、高級農藝師、農業研究員等全國超千名農技專家資源,目前學堂已經積累50多萬條農技知識問答和超2000節專業視頻課程,免費為5億農民送去“生產良方”,手機也因此成為農民的“新農具”。
不僅如此,惠農網還從市場電商人才需求角度出發,通過組織開展電商培訓,引領越來越多的農業從業者邁入電商行業。2014年,惠農網成立專業面向三農領域的綜合性電商人才孵化機構——惠農鄉學堂,截至目前,已在全國完成各類線下培訓超3000場,鍛造了一支逾20萬人的鄉村振興“電商生力軍”。
2019年9月,湖南中方縣引進惠農網作為該縣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項目建設服務商。惠農網打造了一套適宜當地縣情、具備實操價值、讓培訓學員都能有所收獲的農村電商人才培訓體系,不僅讓村民接觸到了電商新事物,更孵化了潘存梅、危躍華等一批電商能人,他們通過惠農網、抖音、朋友圈等渠道銷售刺葡萄、葡萄酒、黃桃、土雞等自家特產,實現年銷售額達500萬元以上,帶動原貧困戶增收余20戶,年增加收入35萬元。
十年,從電商下鄉到直播經濟,從助力脫貧攻堅到推進鄉村振興到建設農業強國,都離不開互聯網和數字技術,過程中,惠農網也從未缺席。申斌曾說:“在服務農業的過程中,我始終認為,農業是為數不多能讓人干一輩子的事業。”對于惠農網及整個農業行業來說,過去十年是改變,也是一次新的開始。十年再出發,惠農網勇立行業潮頭,將啟數字農業新航!